美媒述評:西方擺脫中國原材料代價高昂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道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0月11日發表題為《如果中國切斷芯片制造材料供應,世界將付出高昂代價》的文章,作者是勞拉·何。全文摘編如下:
就在中國宣布要限制鎵和鍺這兩種對半導體生產至關重要的材料出口一個月后,中國向海外發貨的這兩種原材料都降為零。
北京稱后來批準一些出口許可,但這些限制是明確警告,顯示中國擁有一種強大的武器,可以用于這場不斷升級、圍繞技術未來的貿易戰。在中國限制這些材料出口之前,美國、歐洲和日本限制向中國出售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使中國無法獲得關鍵技術。
歐亞集團地緣技術部門主任魯曉萌(音)說:“現在判斷這些限制會有多嚴還為時過早,但如果中國最后阻斷大量出口,那將對直接的消費者造成供應鏈中斷。”
中國在這兩種元素的生產方面有著近乎壟斷的地位。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占全球鎵產量的98%和精煉鍺產量的68%。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副教授瑪麗娜·張(音)說,雖然美國及其盟友有其他選擇,但建設一條獨立的鎵和鍺加工供應鏈可能需要200多億美元的“驚人”投資,并且這個供應鏈可能需要數年才能發展起來。
她在今年7月寫道:“鎵和鍺的提煉技術和設施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建成,尤其是考慮到它們的開采和挖掘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但是,除此之外可能別無選擇。
瑪麗娜·張說,盡管這些礦物在全球貿易中只占“幾億美元”,但它們對國際半導體、國防、電動汽車和通信行業的供應鏈至關重要,這些行業每個都價值成千上萬億美元。
中國至少在十年時間里一直主導著這兩種元素的生產。
荷蘭國際集團大宗商品策略師埃娃·曼泰說,這些元素的加工可能“成本高、技術挑戰性強、耗能高、污染嚴重”。她說:“中國在這兩種金屬的生產上占據主導地位,這并不是因為它們稀有,而是因為中國能夠使它們的生產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而其他地方的制造商在成本競爭力方面沒辦法跟中國抗衡。”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生產的低純度鎵從22噸激增到444噸。該智庫的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鋁業的領先地位使其在全球的鎵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
此外,中國政府還實施促進生產的戰略政策,包括要求本國的鋁生產商發展出提取鎵的能力。正因為如此,十年來,從經濟角度而言,鎵制造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基本失去可行性。
雖然還有其他供應商,但經濟歷史學家、《芯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對本網記者說:“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可能需要時間。”
這可能也十分昂貴。
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瓦德瓦尼人工智能和先進技術中心主任格雷戈里·艾倫說,如果中國設法切斷供應,全球礦業公司可以啟動銷售鍺和鎵的業務。他說:“這不會一蹴而就,但一些全球采礦和提煉公司已經表示有意這么做。”